《漫长的季节》豆瓣9.5分收官,刷新国产剧八年来的豆瓣评分纪录,现在稳定在9.4分。三年前,同样由辛爽执导的《隐秘的角落》打响爱奇艺迷雾剧场招牌,三年后,《漫长的季节》为腾讯视频“X剧场”开篇,交出了一份更好的答卷。
《漫长的季节》由范伟、秦昊、陈明昊等人主演,讲述了小城桦林中多个人物跨越二三十年的故事,一群小人物的经历串起两代人的命运。如果看过《隐秘的角落》,观众可能嗅到一些熟悉的味道,比如秦昊形象上的突破、亮眼的配乐、主角的“铁三角”关系、悬疑剧里的生活气息,甚至海报的构图也略有相似。
王响、龚彪、马德胜三人组《漫长的季节》并不是一部能让人立刻“上头”的剧。前几集节奏并不快,三条时间线的切换会让观众恍惚剧情的方向, 剧名里埋藏的谜题要到最后两集才能解开。作为一部悬疑剧,《漫长的季节》重点并不是推理,而是对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的细细描摹,这种叙事方式实际上有一定门槛。
后劲是在临近收官时展现出来的。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漫长的季节》从开播到收官,热度稳步爬升,会员收官日当天热度全网第二,#漫长的季节 封神#当晚随即登上热搜第一。
在悬疑剧烂尾几成标配的当下,《漫长的季节》结尾很难得地并没有泄劲。辛爽用隐喻织了一张密密的网,在揭开最后真相和人物归宿的同时,观众的情绪也有了落点。
“一个老年人被困在一个季节里”,这个新鲜的视角最先吸引了辛爽。在前作《隐秘的角落》里,他从三个小孩的视角看世界,现在他用三个失意老年人的视角讲述他们如何在一个大时代里与命运迎头相撞。
辛爽接触到剧本时,《漫长的季节》还叫《凛冬之刃》,已经是第四稿了,编剧将背景设置在东北,原因是欣赏2017年播出的《无证之罪》。辛爽和团队在此基础之上花了一年时间做调整,强化了原剧本里有生活质感的部分,使之与悬疑、犯罪的部分平衡。
龚彪和丽茹约会时看秦昊主演的《春风沉醉的夜晚》过去十多年,从《白日焰火》到《胆小鬼》和《平原上的摩西》,再到《漫长的季节》,伴随着影视剧里的“东北文艺复兴”,地理上的“东北”似乎成为了中国悬疑剧精神故乡——相似的叙事母题和视听语言,与远去的重工业城市、肃杀的冬季景观共同照见浮动的人心。在《漫长的季节》中,作为东北人的辛爽却有意避免了寒冷、肃杀等视觉化标签,呈现了他记忆里“明媚”的东北——真实的生活,以及东北人天生乐观、幽默、积极的一面。
反映在细节上,几乎所有主演的东北话都很生活化,剧中王响和罗美素夫妻会花上不少时间为琐事拌嘴,剧外声音部门则会花半小时来调整一个关门声的音色音量。正因为如此,不少观众将辛爽的悬疑剧定位为“生活化悬疑”,剧方宣传的时候也着意突出了这个点。
辛爽看重悬疑故事里的生活质感,这关系故事的可信度。“生活质感本质上就是,你为一个故事选择一个舞台、那个舞台到底像不像真的。真的东西对观众很重要。如果大家不相信那个舞台的话,也就不相信那个故事。”他认为剧本有着“结实的结构”和“结实的情境”,拍摄现场再给予演员更多发挥空间,这样做出来剧的生活质感就会更强烈。
三年前,《隐秘的角落》与《十日游戏》《沉默的真相》等剧集一起开启了悬疑剧的剧场化,悬疑剧也因此成为竞争最激烈、创作者挖掘最深入的垂直内容赛道。发展至今,“生活感”似乎又为这个已经非常卷的赛道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在《漫长的季节》收官前,界面文娱等媒体对辛爽做了群访,和他聊了聊这部剧的东北背景、生活质感、音乐创作和悬疑剧创作。
(以下为访谈内容,Q为媒体,A为辛爽,界面文娱略作编辑。)
Q:片名《漫长的季节》应该怎么理解?
A:就狭义上来说,这个故事的前提其实是一个人被困在了一个季节里,王响被困在了秋天里;更广义的理解,季节是一个四季轮回、很漫长的东西,特别像人生,我们希望观众透过这部剧、透过王响,看到更多人的人生。
Q:大家都在拆解海报,海报有哪些设计?
A:大家都能看出来,它是几代人、不同时间线的人都同时出现在了一个画面里,这来自于我们最早对故事整个的看法。我希望观众忽略时间的概念,看完之后能有时间融为一体的感觉。
《漫长的季节》海报Q: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漫长的季节》这个项目?
A:因为这个项目里边有我非常想表达的东西,有能抓得住的东西。比如说,这个故事的前提就是一个老年出租车司机被困在一个季节里,这里边就包含一个特别好的老年视角。现在市场上从老年群体的视角讲故事的影视剧不多,我希望通过这个视角,让大家更多关注到一些平时不会被关注到的人。
Q:剧本创作的周期大概是怎样的?
A:我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已经是完整剧本的第四稿了。我们在第四稿的基础上,用了大概将近一年的时间去做调整,调整的重点就是强化了原剧本里比较有生活质感的部分,然后把生活的部分和悬疑、犯罪的部分做平衡,再把原剧本里边的一些人物放大,接下来就是增增减减、把主题变得更明确。
Q:这部剧的时间线在1997年、1998年和2016年(现在)之间来回切换,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追剧障碍。你们在做结构跟剪辑的时候是怎么把控叙事节奏的呢?
A:如果预设观众不如我们(创作者)聪明,是很傲慢的。我相信现在的观众的阅片体验,所以(多时间线切换)在创作中没有形成那么大的障碍。
时间线是这个剧最大的魅力之一。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剧里的一首诗,就是班宇老师写的《漫长的》,里边有一个关于“响指”的意象。这三条时间线里,其实每一条都像是另外一条的一个“响指”,只有这几个“响指”产生共鸣的时候,故事才真正开始展现它的全貌。
我们找到的这三条时间线和故事线,其实是互为谜面和谜底的。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会比较注意,什么时候给到谜面、什么时候在另一条线里给到谜底。只要把这个控制好了,这三条时间线就可以形成它的威力。
这个多线叙事并不是看起来多酷炫,而是因为它能更好地为这个故事服务。如果按顺序来讲的话,这个故事是不会让观众产生现在这种感受的。
Q:有些细节上的剪辑很惊艳,比如《隐秘的角落》里徐静死亡的场景、《漫长的角落》里王阳在镜子前的两种状态,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A:你举的这两个例子,其实主要是提高叙事的效率。就像库布里克《太空漫游》里那个镜头,一根骨头扔到天上,然后变成宇宙飞船,一个镜头里完成了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就是影像的魅力,这是别的东西很难做到的。
结尾漫长的秋天终于过去,大雪落在过去和现在Q:剧里范伟、秦昊和侯明昊三个人互动时会有“老友记”的感觉,比较生活化和喜剧化,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这些喜剧感会不会干扰悬疑?
A:这个戏我没有把它当成喜剧拍,现在大家觉得有一些喜剧元素的部分,其实来自于东北的语言里天然就有的一点幽默感。既然我选择了东北这个舞台,那就不能放弃东北语言自己的魅力。
在表演的创作上,我是给了空间的。大家看到的很多有生活质感的戏,一部分台词其实是现场碰撞出来的。剧本搭建了一个非常结实的结构,有一个非常结实的情境和语境。所以我希望演员自己有一些发挥的空间,这样的话生活质感会更强烈一些,会更流动起来。
Q:不少观众感觉这个剧很精致,这种感觉是怎么实现的?
A:我可以举一个声音部门的例子,从声音设计到混录,我们大概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细节上。比如说我们录一个开门声或者关门声,可能需要花半个小时去调整它的音色音量。因为每个部门都有这样的一个工作态度和状态,观众就能感受到我们在细节上的处理。
Q:为什么呈现生活的质感,对你来说这么重要?
A:生活质感本质上就是,你为一个故事选择一个舞台、那个舞台到底像不像真的。真的东西对观众很重要。如果大家不相信那个舞台的话,也就不相信那个故事,不相信那个故事就不相信那个人物。
Q:剧中的音乐都很出彩,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片头曲引入故事?
A:这个灵感其实是来自于一些舞台剧和话剧的开场。一般我们在看话剧的时候,故事开始之前通常会有一段音乐,或者是有一个什么样的声音,和话剧本身的内容、主题或者情绪是相关的,就是为了让观众在进入故事之前先进入一个情境、一种氛围。
Q:《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证明了你在悬疑剧上的能力,对于这个类型你有什么心得吗?
A:我先说“证明”这个事。导演的工作是给观众带来好作品,不是为了要证明自己,所以我没有想证明什么。我也没有什么独家心得,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观众。
我能保证的就是我自己和我们团队的所有的伙伴,我们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百分之百的热情在这个项目里。至于最后结果如何,都要交给观众去评判。
《隐秘的角落》海报Q:从生活感的角度去解读悬疑剧,也和近几年悬疑剧的发展有关系,你怎么理解这个类型?
A:这部剧中的“生活化悬疑”实际上是一种处理方式和材料的反差。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悬疑,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人生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的命运下一刻会给你什么。
Q:你今后会有意识选择有生活质感的悬疑类项目吗?
A:不会,因为标签化就是你要站在原地的意思,但我们整个团队每次做项目都希望给观众新的感受。我不希望站在原地给他们一个重复的东西。